【绿茵科普】足球战术史3:二十万人同时沉寂催生巴西424阵型

来源:168直播吧
【绿茵科普】足球战术史3:二十万人同时沉寂催生巴西424阵型

文:王曦锐 易水寒

人上一万,无边无沿。人上十万,彻地连天。当万人、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集体做出同一举动时会是一番什么情景呢?对此,神奇的体育世界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。

2003年“龙马之战”,齐达内腾空转身加外脚背停球技惊四座,工体六万球迷集体鼓掌的同时情不自禁的一致高呼出两个字,那一刻,齐达内的精湛技艺因为那两个字得到了最深刻的赞美。

2009年凯尔特人爆吧事件后,数十万体育迷引发的足篮终极网战令百度NBA贴吧“暂停”。

2019年NBA火勇大战,哈登三分绝杀火箭那一刻,众多球迷同时发贴子使得很多体育网站服务器停滞了几分钟。服务器恢复后,数万条评论瞬间呈现。

2019年永昌升级之战,现场36000名观众一边看比赛一边刷体育网站搜索同时进行比赛的战况,令现场网络信号中断。

2021年,曼联官宣C罗回归的那一刻,太多的球迷集体发评论令曼联官网暂时“崩溃”

七十一年前,有近20万球迷在那年某天的某一刻同时做出了一种同样的举动。那个举动跟刚刚提到的那些有很大不同,那个举动催生了巴西的一个新阵型,那个举动间接影响了巴西的足球历史……

1889年,巴西推翻帝制,成立了共和国。紧接着,巴西废除了奴隶制,350万黑人获得了自由。此后,巴西政府迫切需要一个凝聚国人精神的信仰,而当时足球正好传入了巴西,足球团结了巴西的白人、黑人和印第安人,巴西因足球而成了一个精神高度凝聚的国家。

足球迅速在巴西大街小巷流行起来,很快风靡全国,街头足球至今都是巴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巴西民众向往自由,性格不羁,这也为巴西足球定下了一种基调,他们重视球员个人才华。在巴西,足球不仅仅是比赛,更是一种展示自我的方式。

20世纪30年代末,匈牙利教练屈什那将WM阵型从欧洲大陆带到了巴西,由于WM阵型对之前的2—3—5阵型属于降维打击,它便迅速在巴西国内流行开来。

然而,巴西是一个盛行自由奔放、激情四射的桑巴舞的国家,狂欢与舞蹈的基因深入巴西人骨髓,将舞蹈变成假动作迷惑对手,自然再正常不过,所以巴西足球从骨子里重视球员想象力的自由发挥。

于是,矛盾产生了。巴西人很快发现,过于严谨的WM阵型限制球员个人发挥,与巴西足球的气质严重不符,于是他们在WM阵型基础上做出了调整。

调整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。

第一,一名内锋前提(通常是左内锋)成为“茅尖”(后来球王贝利就踢这个位置),解放“茅尖”的防守任务同时用中锋掩护,充分发挥这个位置球员的才华。

第二,另一名内锋撤为中场,同侧中场也相应回撤,负责后场出球,进攻时拖后防守(把WM中场4人组成的正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)。同时左后卫略微压上,右边锋略微回撤,放弃传统大中锋,用技术更细腻的球员出任中锋,鼓励短传配合。

如此,阵型中构筑出很多三角形,进攻中可以充分发挥球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踢出漂亮的三角传递配合。

1949年美洲杯,巴西就依靠这样的阵型7场比赛打进39球,一举捧杯。

一直以来,足球在巴西不仅仅是一项运动,也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,更是他们的生命、灵魂和信仰。据说在巴西举行葬礼,灵柩上都会附有死者生前所钟爱球队的队徽。巴西人的足球信仰在1950年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而变得更加肃穆而凝重。

当时,二战结束不久。二战洗礼后的足球需要重生,于是国际足联决定在1950年恢复举办世界杯,巴西提出了申办申请。二战使得欧洲满目疮痍,而巴西未经战火,又是名副其实的“足球王国”,国际足联同意了巴西的申办要求。

巴西为了迎接世界杯的到来,在里约热内卢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场——马拉卡纳体育场,那个体育场最多能容纳20万人现场观战。世界杯前,做为夺冠最大热门的巴西队背负了很大压力。那年,足球承载了整个巴西的荣辱,大战一触即发,整个巴西陷入了狂热和紧张中。

当时世界杯的赛制与现在不同,小组赛四个小组的头名出线,之后四个头名举行单循环决出冠军。

小组赛第一场,巴西4—0大胜墨西哥,第二场比赛却被瑞士队的清道夫体系所限制,巴西被瑞士2—2逼平。

之后迫于压力,巴西主帅科斯塔放弃了1949年美洲杯夺冠的“对角线”阵型,转而使用保守的WM阵型。

变阵一开始是有效的,第二轮单循环赛头两场巴西7—1狂胜瑞典、6—1横扫西班牙。乌拉圭则2—2平西班牙、3—2胜瑞典。于是,最后一场对阵乌拉圭,巴西打平即可夺冠。这种情况下,巴西举国上下一致认为冠军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。

当时,马拉卡纳体育场还没有彻底完善,只有大约16万个座位。外墙也没有修缮完备,部分外墙用隔板代替。比赛当天,持票观众人数是173859,大量无票球迷通过推倒隔板等方式混进球场,最终那场比赛的实际观众人数为199854。在近二十万观众的呐喊声伴随下,巴西与乌拉圭的决战开始了。

上半场两队以0—0收场。下半场刚刚开始一分钟,弗里亚萨为巴西打破僵局。之后第58分钟,乌拉圭由吉希亚传中助攻斯基亚菲诺扳平比分。虽然打平也可出线,但巴西球迷不能接受平局结果,为了鼓励球队进攻,十几万巴西球迷在巴西被扳平后高声助威,那种场景摧天塌地、撼岳摇山,非常的壮观。倍受鼓舞的巴西球员大举进攻,而乌拉圭则借用瑞士队的清道夫体系限制巴西的进攻并伺机打反攻。

第79分钟,吉希亚在一次反击中打近角为乌拉圭反超比分。世界杯也是巴西足球历史上的经典一幕在那一刻定格……

马拉卡纳体育场二十万观众在那一刻突然集体陷入了沉寂之中,那种沉寂不是“掉一根针也能听到”所能简单形容的,那是一种恐怖绝望的窒息般沉寂,那是一种精神坍塌的死亡般沉寂,那是一种梦境之外的人永远不能听见梦中人在梦中呼喊的沉寂……

沉寂之后,乌拉圭2—1战胜巴西,制造了巴西足球历史上著名的“马拉卡纳惨案”。

沉寂之后,一支乌拉圭国家队打败了巴西整个国家。此后巴西整个国家陷入了近十年阴影中不能自拔,阴影中的巴西从里约热内卢迁都巴西利亚。

沉寂之后,参与那场比赛的多名队员被巴西国人视为罪人,他们致死都无法摆脱罪名。2000年,当时场上队员之一的巴尔博萨去世前说:“巴西最重的判决是30年,可我却服了50年的刑”。

沉寂之后,巴西和巴西足球开始反思,一场变革即将到来……

变革不是一帆风顺的。1950年世界杯决赛后,巴西国内把“马纳卡纳惨案”归咎为防守的缺失。之后1954年世界杯,时任巴西主帅若泽—摩雷拉迫于压力采用了更保守的踢法,但保守踢法使得巴西更加魂不附体。当届世界杯1/4决赛巴西2—4负于匈牙利惨遭淘汰。更糟糕的是,保守、团队的踢法磨灭了球员的创造力,让巴西队不再是巴西队了。

那时,巴西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战术体系,那种战术体系能够让阵中的天才球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,同时不至于让防守毫无遮拦。于是,经典的4—2—4阵型便应运而生了。

4—2—4阵型做到了整体和个体的平衡。

第一,这种阵型吸取对角线阵型的精华,重新引入“茅尖”,进攻中注重球员个人才华的发挥,减少一名中场,增加一名需要推进到中场的第四后卫。

第二,防守上放弃人盯人,采用区域盯人战术应对对方进攻球员的交叉换位。

这套体系在进攻方面与匈牙利黄金一代的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妙,用匈牙利球员希代古提的话说,巴西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只是从锋线上回撤球员的球衣号码。

改进后的阵型使得巴西队在“马拉卡纳惨案”八年后复苏了。1958年世界杯上,巴西依靠4—2—4阵型大杀四方。巴西那代球员灵活运用4—2—4阵型,进攻时,其中一名后卫会压上参与组织帮助出球,阵型变为3—3—4。防守时左边锋扎加洛会回防,阵型变为4—3—3。

如此变化在保证防守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了贝利、加林查、迪迪等人的个人能力,实现了战术体系与个人才华的完美结合,巴西因此一举夺得了1958年世界杯冠军。

1958年四年之后的1962年世界杯上,扎加洛彻底回撤中场,巴西阵型变为不对称的4—3—3,虽然贝利第二场比赛就受伤,但加林查等人的精彩发挥帮助巴西队二度夺冠。

又四年之后的1966年世界杯上,巴西仍然以此套阵容为班底,但除贝利外其他人已到职业生涯暮年,再加上世界杯前混乱的备战导致巴西队体能成了大问题,又因为对阵巴西队的对手多以暴力犯规对付巴西队,贝利第一场比赛就受伤,加林查等人也一次一次被踢倒在地,最终巴西在1966年世界杯未能小组出线。

再四年之后的1970年世界杯上,巴西队又回归4—2—4阵型,彼时的左边锋扎加洛已经成为巴西队主教练,贝利领衔的巴西队在那届比赛踢得行云流水、压制力十足,最终毫无悬念的第三次夺得了世界杯冠军并永久保留了雷米特金杯,并在决赛中打入了一例载入史册的团队配合进球。

4—2—4阵型随着巴西队的成功迅速流行起来,也间接的宣判了WM阵型的死刑。1962年世界杯后,WM阵型绝迹绿茵,英格兰足球也失去了原有的基本盘,不得不迎来一场变革,4—4—2这个熟悉的阵型即将进入球迷的视野……

【未完待续】